【健康报报】防疫专题-防疫为何要从「健康一体」反思并多元求解?

  • 2024-02-01
  • future网站管理员

人类长久以来,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扮演重要角色,人类不断与动物产生互动并建立各式各样的关系。由于全球人口不断增长,结果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类与各种动物(野生动物、食用动物、同伴(宠物)动物、展演动物、实验动物)紧密接触。人与动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密切接触,使得病毒或病原体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,亦增加病毒突变的机率,让原本不会传染给人类的病毒,未来可能具备有传人类的能力。

若从生物多样性消失来看,Edward O. Wilson在《生物圈的未来》一书中提出河马效应(The HIPPO dilemma),河马效应一词是取危害生物多样性因子的字首为Hippo而来,其因子包含:栖息地破坏(Habitat destruction)、入侵外来种(Invasive species)、人口数增加(Population growth)、污染(Pollution)、环境资源过度利用(Over-exploitation)。

除了上述五项因子,近年科学家也将气候变迁(climate change)列入造成生物多样性流失的因子之一。除了燃烧化石燃料(煤、石油、天然气)以外,人类对森林进行砍伐进行集约化耕作,乃至于或焚烧行为,都直接和间接加剧了气候变迁冲击。

由此可知,危害生物多样性,同时也会危害了动植物,进而增加了新兴人畜共通传染病传播的机会而危害人体健康。更因为人类国际旅行与企业商务、相关动物产品贸易的增加,使得疾病可以迅速跨越国界和遍布全球。

因此,保护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完整性,将动物(无论是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)的健康照顾好,人类健康也会跟着好,这即是根基于曼哈顿原则所倡议的健康一体(One Health)的实践思维。人们应该以更整体的做法,来预防被忽视的及地方性的人畜共通传染病、最近新兴或再现的传染疾病,共同谋求人类、家畜动物以及保育生物多样性的福祉,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。

将健康一体的防疫思维应用于新冠肺炎(COVID-19)所得到的启示为何?

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的正式名称为「COVID-19」,CO代表冠状,VI代表病毒,D代表疾病。该病毒不同于以往发现的人类冠状病毒。冠状病毒(CoV)为一群有外套膜之RNA病毒,外表为圆形,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类似皇冠的突起因此得名。

防疫不再区分人类疾病与动物疾病,并且要与公共卫生(含环境健康)相结合,防止未来疫情扩散的风险。强调人类防疫(卫福部疾管署)、动物检疫与生物多样性保育(农委会)、环境污染防制(环保署)等跨部会整合,中央与地方资源进行整合,借由检测诊断工具,进行早期检测与隔离防堵,后续透过施打疫苗,提升群体免疫效益,阻绝传染途径,减缓疫情爆发。

(1)疫情爆发之前-疫前整备:保持危机意识,积极进行早期检测与隔离防堵。要求医院进行检测和通报病例,隔离感染者与相关人员,防止社区传播。提早设立中央疫情指挥中心,跨部会合作快速推出一系列防止流行病扩散的政策。

(2)疫情爆发初期-疫时应变:迅速果断实施限制入境,并且禁止游轮停靠、边境管理与隔离。善用科技侦测并追踪病例,例如:机场安装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、入境检疫电子系统、扫描QR Code即可填写健康申报资料、从重疫区回台必须14天居家检疫乃至于居家隔离。防疫物资统一管理口罩配额与价格,推动口罩实名制、酒精与勤洗手。与时间赛跑生产对抗新兴冠状病毒的快筛、抗病毒药物、疫苗。

(3)疫情发展期间-疫时应变:以多元媒体管道与手机APP(疾管家),提供民众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、正确洗手的重要性以及何时该戴口罩,在足够医学知识的情况下,才会减少恐慌、减少歧视。全民支持与配合防疫措施,量测所有出入人员的体温、防止发烧的人进入、有效洗手,以免病毒入侵。

(4)平时防疫意识与疫后复原:台湾基于2002至2003年发生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(SARS)防疫经验中学习而来,进而修改了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令。全民拥有健康保险的保障,这对于抵制疫情扩散也同样重要。由于全民危机意识与防疫知识提升,借由减少扩散的措施,减少社区感染与蔓延发生的机会、降低生命与经济损失,渐进推动民众日常生活、各产业复原与重建工作。

 编辑